在长安的晨曦中,古都的千年文脉悄然苏醒,历史的尘埃在时光的流转中缓缓铺展。近日,励志书院《从“经史子集”到长安底蕴》综能课程圆满结束,课程以经典为舟,以文化为桨,通过专家讲座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重拾经史子集的智慧,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
7月3日上午,人文学院哲学系秦琦玮应邀为励志书院学生作题为《周易选读》的讲座报告。“天与地不相交,就是否卦;天地相交,万物则顺畅通达”。《易经》作为诸经之首,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与精粹,也是诸子百家所共同尊奉的经典。秦琦玮从“算卦”的角度讲述了《周易》的历史与故事,深入浅出地剖析“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等卦象所蕴含的深邃意蕴。秦琦玮将历史典故与现实事例巧妙融合,为同学们全面呈现了易经智慧的丰富内核。

下午,学生前往秦砖汉瓦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博物馆内收藏了西周至明清各种纹饰的瓦当及古砖3000余块,为国内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馆长通过讲解瓦当背后的趣闻故事,解读瓦当的文化密码,让学生们在触摸“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秦砖中,洞彻古朴原始的天圆地方宇宙观,追寻大唐盛世的气象万千。

7月4日上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鹏杰为励志书院学生作题为《道德经》的主题讲座。韩鹏杰教授结合自身多年哲学研究成果,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从哲学美学角度剖析老子思想智慧。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时,他围绕“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结合军事、政治案例,阐释辩证思维与战略智慧,强调事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提醒同学们长远看待事物变化。老子的思想虽跨越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下午,师生前往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了唐代西市的繁荣景象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在博物馆内,学生不仅参观了基本陈列、货币陈列和艺术中心,还通过实物展品和生动讲解,感受到了唐代商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博物馆内设有《丝路起点盛世商魂》《丝绸之路“百工”体验》《丝路古币》等专题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和互动体验,让学生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西市,感受当时“商贾云集,贸易兴隆”的盛况。
7月8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邓皎昱围绕《论语》与为人智慧开展主题讲座,系统阐释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处世、交友”四大核心理念,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践行传统美德。整场讲座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论语》中蕴含的为人之道,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身行为,调整处世方式,从而在思想与行动上实现自我提升。

下午,励志书院师生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和系统化的陈列,全面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学生们依次参观了“陕西古代史”“陕西革命史”“大唐遗宝”等多个主题展厅,通过青铜器、陶俑、壁画、碑刻等珍贵文物,直观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7月9日,国资处芦芸老师为励志书院学生作题为《诗经》吟诵的讲座,系统讲解了其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芦芸从“风、雅、颂”三大类入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诗经》的结构特点与艺术特色,并结合诗、乐、舞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古代音乐与舞蹈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表演性与艺术感染力。最后,芦芸以“风、雅、颂”为吟诵体系,逐字逐句带领学生进行《诗经》经典篇目的吟诵,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与宛转悠扬的节奏,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诗经》的语言之美与文化魅力。

7月10日下午,励志书院的学生们走进西安博物院,依次参观了“古都风华”“大唐遗宝”“秦汉文明”等多个展厅,深入了解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积淀。在博物馆内,讲解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唐长安城遗址”“汉代铜车马”“唐代乐舞俑”等珍贵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不仅向同学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况,也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典籍蕴千年智慧,古都承万代风华。本次《从“经史子集”到长安底蕴》综能课程,以经典为钥,以古都为镜,引领师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从《周易》的玄妙哲思到《道德经》的淡泊明志,从《论语》的仁义礼智到《诗经》的风雅颂唱,每一课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吟诵都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在秦砖汉瓦的斑驳中,在大唐西市的繁华里,在西安历史的厚重中,励志书院学生们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的文化力量。